扭曲的亲密关系

张佳玮

原文链接

读书时念叨「你还是学生不能恋爱」。 毕业了立刻「赶紧结婚生孩子」。 无限压缩恋爱过程。 这样的家庭作风,不知已经、正在、即将摧毁多少段好感情。


上一辈人会追求「快点结婚生孩子」,既是习俗使然,希望快点安定下来。 过早地结婚,情感上势必缺少深度交流。 许多长辈会大谈「结了婚慢慢就有感情了」,因为在他们看来,利益才是结婚最关键的所在嘛,感情算啥?

话说,婚姻制度最初,的确是以保障利益为主的。 上古最初的婚姻,本就是为了在纷扰乱世中,建立社会盟约,规范彼此的经济与子女。 不然,生的孩子找不着爹,女人拿了新裁的兽皮不管男人了,男人送给伴侣的猎叉被伴侣的前男友拿走了,找谁说理去? 至于风俗伦理之类,都是后续的了。

但后来,人类有了法律保护私有财产,有了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自由,婚姻里才越来越多谈论精神属性。 世界考虑婚姻时,越来越在意真爱——除了追求经济和资源的平等与安全,也开始考虑情感的舒适程度。

这本是文明进步的历程。 但并不是每一代人都跟得上节拍。

对许多家长而言,他们对婚姻的理解,还停留在「组建家庭,开枝散叶」的阶段,又习惯将儿女作为私产。 所以于他们而言,儿女恋爱,简直像宠物离家。 被从小控制、视恋爱如洪水猛兽的少年男女,后果很容易变成: 普遍缺乏谈恋爱的能力。 表白、相处、猜对方心思之类,都很容易误解。

不仅如此,许多父母草木皆兵,连男女正常来往都限制, 于是许多被父母管控严格的少年男女,大学毕业进入社会,都不太懂得如何与异性正常相处。 哪怕正常跟异性在一起,也会局促不安,手脚放得不是地方。 那其实不是情商低,而是没经历过类似训练。

如此,许多少年男女,并不懂得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。 而亲密关系的一个很重要作用,是加强彼此的同理心——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的能力。

以及,一个我们这里特有的现象: 独生子女,相对于多子女家庭,更容易自我中心。 自我中心的少年男女相处,更容易谈崩。

最后,就还有恋爱知识的奇怪来源。 我大学时有几位男同学,性爱知识并不匮乏,但大多来自夸张的二次元作品。 他们后来跟女生接触后,都觉得哪里不对劲。 许多女孩子,因为少年时被父母压抑, 所以并没有接受过正确的亲密关系体验——于是或者将这玩意当做毒蛇猛兽,或者当做刺激,走了极端。 我见过不止一对,是伴侣间一个相信了日本小电影,一个相信了偶像剧,导致在一起冲突不断。


总之,就是如此: 许多少年男女,没在学校里谈过恋爱,又早早被逼着结婚,于是:

——不懂得与情侣的正确相处。

——缺乏同理心导致自我中心。

——缺乏正确健康的相处知识。

许多年轻人,会因此走一个极端: 先觉得恋爱很神圣(通过各类虚构作品对爱情产生了纯精神系想法)。 觉得失望后,走了另一个极端(哼恋爱结婚就那么回事)。 最后的亲密关系,也处理得很是不好。

有些极端的,还会自小陷入一种念想: 「谈恋爱其实不是好事,会影响学业/事业;还是折腾点利益算了。感情都是假的,有了利益,啥都有。」

以至于,不少人直到完成一系列为人父母的责任后,还来不及感受到,爱情是如此美好的。 一来二去,许多男女就此都不相信日常的爱情,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了。 多少婚姻最后,变成了不交流的搭伴过日子。 父辈们还痛心疾首,觉得小一代怎么彼此都没啥感情,怎么都不开心呢?

——还不是被父辈们逼的? 不准早恋,催着结婚。 谈情说爱的时间被压榨到干瘪——真把人当机器使唤么?

一切违背人类天性的禁锢扭曲,最后都会带来反噬,随即扭曲此后的人生。